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3-05-22

一、学科基本情况

生物学学科始于1987年成立的我国农林院校第一个生物工程专业,创始人为著名动物组织胚胎学家秦鹏春先生,2005年被评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植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5个二级博士点和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6个二级硕士点,2012年评为黑龙江省优秀重点学科,2022年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培育学科,是学校畜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和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的要贡献学科。

学科始终坚持立足龙江,面向未来农业发展,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突出“理农结合、学科交叉”优势,紧紧围绕动物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工程、农业微生物基础理论与应用、寒地功能植物逆境生物学、城乡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机理与资源化4个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有黑龙江省动物细胞与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基因重组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生物功能基因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批以中科院院士周琪为代表的创新型人才,获得了一批以我国首例成体体细胞东北民猪和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为代表的创新成果,构建了高效筛选农用抗生素体系并获得8个新药证书,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合作导师队伍

(一)寒地功能植物逆境生物学

围绕我省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瞄准大豆、小麦、番茄等作物抗逆育种领域中环境适应机制;中草药、汉麻等特色植物中活性分子代谢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合作导师队伍:丁晓东教授,李晶教授,柏锡教授,常缨教授,才华教授,纪巍教授,王傲雪教授,张瑶副研究员。

(二)农业微生物基础理论与应用

围绕我省农业现代化“卡脖子”难题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需求,瞄准农业微生物利用领域中的活性分子代谢机制、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创制、盐碱环境适应机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基因工程兽药、生物酶分子育种等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合作导师队伍:向文胜教授,李杰教授,姜巨全教授,任桂萍教授,王相晶教授,张继教授,张旭副研究员。

(三)动物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工程

围绕我省畜牧生产和畜牧经济发展,瞄准猪、牛等动物繁殖和育种领域中的胚胎发育、干细胞、乳腺发育、肌肉发育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

合作导师队伍:刘忠华教授,周琪研究员,王加强教授,宋军教授,李剑虹教授,林叶教授,侯晓明教授,佟慧丽教授,李淑玲教授,金君学副教授,翁晓刚副研究员,颜廷胜副教授。

(四)城乡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机理与资源化

围绕我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资源环境、黑土保护发展需求,瞄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领域中的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好氧发酵过程生化分子机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发酵产物高质化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合作导师队伍:赵越教授,胡小梅教授,李凤兰教授,吴俊秋副教授。

(五)化学生物学

主要包括农用活性分子设计与发现、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监测与防控、生物大分子结构调控与功能特性研究、天然产物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高效储能与减排材料创制研究等研究方向。

合作导师队伍:叶非教授,赵李霞教授,付颖教授,刘豫龙副教授,张玲玲副教授,许晶教授,金花副教授,杨昱教授,白靖文教授,刘旭副教授,高爽教授。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武小霞

联系人:李萍(寒地功能植物逆境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基础理论与应用、动物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工程、城乡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机理与资源化)

电   话:0451-55190413

邮   箱:119046983@qq.com 

联系人:陈鹏(化学生物学)

电   话:0451-55190317

邮   箱:85353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