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3-05-22 浏览次数:

一、学科基本情况

作物学始建于1948年,1979年被评为国家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被评为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1997年成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被评为国家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设立黑龙江省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重新遴选为省重点学科,列入国家级后备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的主要贡献学科之一。该学科下设二级学科2个,包括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22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评分为B。

本学科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数稳中有升,科研项目申报的覆盖面逐渐扩大,尤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获得数量方面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至今获科研经费2.6亿元,其中2021年单年内,获得新审批项目经费总额达1.4亿元。2021年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子课题共11项,经费约1.1亿元;2021年至今,高新技术项目获批36项,经费约1.2亿;审定品种83个,转化39个品种,转化金额总计1693万元,累计推广面积70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70多亿元。

本学科依托黑龙江省寒地资源禀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具有寒地特点的春大豆、粳稻、马铃薯、玉米、春小麦、经济作物等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形成了中国北方代表性的“高纬度寒地黑土的生态特色、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特色和极早熟品种的资源特色”三位一体的研究优势。在寒地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推广及产业化、高产高效耕作栽培技术体系集成示范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微生物源新农药创制、抗性杂草防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学科建设较完整,师资力量较雄厚,科研实力较强,现有正高职38人,副高职4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2人;现拥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17个,其中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类)、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平台、5个农业农村部平台、5个省级平台、2个厅级平台;拥有农学楼、大豆楼及公共基础楼五楼办公及实验场所,同时拥有哈尔滨市区向阳实习基地、阿城实习基地、海南南繁基地、校内转基因基地等实习场所,可用于本学科办公和试验的面积超过30162平方米。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合作导师队伍

(一)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大豆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豆高产优质抗病遗传育种、大豆遗传改良、玉米遗传育种、水稻遗传育种、大豆品质生物学遗传改良与加工利用、马铃薯遗传育种与栽培、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高效栽培技术研发)

合作导师队伍:邹德堂教授、王振华教授、宁海龙教授、陈庆山、张淑珍、邸宏教授、韩英鹏教授、王绍东研究员、张大勇研究员、滕卫丽研究员、武小霞教授、赵琳研究员、赵雪研究员、徐鹏飞研究员、滕卫丽研究员、辛大伟研究员、齐照明研究员、刘珊珊教授、李文霞教授、闫超教授、周羽研究员、李永光研究员、徐乐教授

(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寒地作物高产栽培与保护性耕作、作物非生物逆境生理与调控)

合作导师队伍:赵宏伟教授、龚振平教授、马春梅教授、杨德光教授、李彩凤教授、李明教授、李彩凤、顾万荣研究员、董守坤研究员

(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基础研究领域生态学、昆虫分子生物学、应用研究领域的害虫治理、微生物利用)。

合作导师队伍:樊东教授

(四)植物病理学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植物病原生物学、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植物病害可持续控制技术)。

合作导师队伍:文景芝教授、李永刚教授、张俊华教授、张艳菊教授、程晓非教授

(五)农药学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杂草生物学、除草剂作用原理、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创制)

合作导师队伍:丁伟教授、王相晶教授、向文胜教授、张继教授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陈庆山

联系人:王京晗(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电   话:0451-55190281

邮   箱:wangjinghan0323@163.com

联系人:陈元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农药学)

电   话:55191608

邮   箱:zbxx1608@163.com